立即注册 登录
临药网 返回首页

云深不知处的个人空间 http://www.clinphar.cn/?1462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 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

热度 26已有 1397 次阅读2015-10-29 20:09 | 普通人, 人间, 如何

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 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  朱为众





    我的老岳母今年5月初去世,享年93岁。当时她已经从养老院转进了南京的中大医院,情况很不稳定。医生问病危时要不要抢救,如果不抢救,需要家属签字。我太太他们兄妹三人各抒己见,一时难以决定,于是先行从美国旧金山家中赶回南京的太太打电话回来,征求我的意见。

   我想起了1998年和2007年我母亲和父亲分别在去世前被抢救的情景,实在是痛苦万状,惨不忍睹。其实我想说:“千万别抢救,让老人少一点痛苦!” 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担心如果我这个做女婿的去反对抢救,太太和大舅哥、小姨子由此误会不是自己的生身父母就持有双重标准,不妥。但实实在在我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临终前用痛苦和金钱换来的教训,不愿在岳母身上重演,于是我想到了肯尼斯•库珀博士。

   当我在电话里讲述了我正面临的困惑,并询问库珀博士意见的时候,他问我有没有读过一篇叫做《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 和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

   我愕然了。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难道他们还有什么不能和我们普通人分享的惊人秘密吗?

    库珀博士在电话中听出了我的愕然,他说:“年轻人(他总是称我为“年轻人”),你先把这篇文章找来读一读,读完以后你来写今天的库珀处方,当然在发送给我的中国读者们阅读之前,我要先把把关。”

     这让我既好奇,又有点诚惶诚恐,立即搜索一些英文网站找到了这篇文章。

    肯尼斯•库珀博士所说的《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发表在2011年的11月23日,作者是一名医生,叫肯•穆尤睿(Ken Murray),这篇文章发表以后,曾经在美国社会和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和辩论。

    文章很简单,Ken回忆说,就在几年前,一位名叫查理的非常有名望的骨科医生发现自己的胃上长了一个肿块,于是他做了一个小手术,没想到诊断结果出来,竟然是癌症杀手——胰腺癌!

     给查理做手术的医生是个高手,此公不但医术精湛,而且还发明过一种特别的治疗方法,可以把胰腺癌患者的5年内存活率,从5%增加到15%,即:提高3倍!当然,其生活品质会在医疗过程中大受伤害,用咱们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遭罪是免不了的。

    然而,查理却拒绝了这位名医的治疗方案。第二天回到家,他关掉了自己原本做得很成功的诊所,从此再也没有去过医院。查理把时间全用在了和家人一起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上,尽可能地找到最惬意的感觉和状态。他完全没有做化疗和放疗,也没有再做任何手术。

    几个月以后,查理在自己的家里病逝,亲人们都陪伴在他的身旁。美国著名的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 几乎没在他身上花钱。当然,查理不是为了给已经千疮百孔的Medicare 省钱,他是为了自己在人生最后的珍贵时光里,尽量享受生活,少遭罪。换句话说,在生命的数量和质量之间,查理选择了质量。

    在我看来,虽然美国人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忌讳谈“死”这个话题,不过究竟如何死亡?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从容谈论的事情。毫无疑问,医生也是人,也会面临死亡和病痛的折磨,但似乎从来没有人研究过,这个群体会在死亡的方式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查理的选择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虽然为尽天职,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自己使用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治疗手段。恰恰相反,他们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却选择了最少的治疗!原因正是因为医生们的专业训练,让他们深深明白药物和手术的局限性,以及它们给患者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摧残和巨大的痛苦。他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真是太震撼了!

    请不要误会,医生当然不想死!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医生当然和我们一样,希望长命百岁,尽享生活的美好与融融亲情。但他们又是最知道现代医药和医疗技术局限和结果的人。在两害取其轻的原则下,他们非常明智地选择了较少痛苦和与家人平静地分享最后时光的离开方式。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见多识广”,他们知道临终病人最恐惧的莫过于在巨大的痛苦中孤独地离开人间!

有不少久经训练的美国医生,曾经和家人认真讨论过当死亡无可避免时,病危前自己的选择。他们反复叮嘱,当“最终的判决”来临,当自己在人间的最后弥留之际,千万不要让任何人闯到家里来(他们选择不住医院),尤其是在给自己做抢救时的人工呼吸(即:CPR,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时,把自己的肋骨给压断(CPR常常导致肋骨断裂)!

为什么?

因为这些“医疗天使”们耳濡目染过太多的医学“无用功”(futile care)了,但当一个人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身体极度衰竭,行将“油尽灯熄”之时,他(她)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判断力和决定权,而医生的尽“天职”和亲人们的尽“孝道”,却把更多的痛苦带给了弥留者,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留恋人间的最后权利。

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我们常常选择了痛苦而昂贵的抢救,徒劳地试图延续亲人将逝的生命,而掌握了最丰富医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美国医生们,却为自己选择了最好的临终方式:呆在家里,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改善生活品质,而不是延长生命!

再来看看我们那可怜的躺在病床上或昏迷不醒,或极度衰竭的亲人,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身上插满管子,被各式仪器所“绑架”,大把大把吃药,成瓶成瓶输液。更别说一掷千金的花费了,钞票像打水漂一样哗啦啦流出去。

“请答应我,当我处在这样的状况时,请一定把我杀了!”肯•穆尤睿回忆说:“我真的不记得有多少次我的同事们很认真地对我这样嘱咐过!恐怕我们审讯最冷血的恐怖分子时也做不到像我们对待病人那样造成的折磨和痛苦!所有的钱,买来的全是痛苦!”。有的医生甚至纹身“No Code”,来提醒同行们永远不要对自己实施人工呼吸。

但遗憾的是医生所接受的职业训练和教育,却恰恰让他们“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私下里,他们互相说:“天啦!一个人怎么能让自己的亲人受这样的罪啊!”

众所周知,美国医生的酗酒和抑郁症发生率都比很多其它行业高,不忍看到病人受折磨,恐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的一个医生朋友证实说:“我每次替病人做人工呼吸时,每做一下,我就暗暗祷告,上帝啊!请您饶恕我!因为实在是太惨不忍睹了!” 肯•穆尤睿坦陈,到他发表《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一文为止,他已经有10年时间不再参与住院病人的临终医护了。

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忌讳在健康的时候讨论死亡,尤其是当长辈或老人进入晚年的时候。但一旦遭遇病危,到了需要抢救才有可能挽回生命的时候,在奈何桥头徘徊的人们,只好听任亲属和医生摆布了。手忙脚乱之际,大家往往无暇顾及病人本人的意愿,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他(她)的灵魂与肉体究竟愿不愿意再如此折腾下去?愿不愿意再遭一回罪呢?

我在读肯•穆尤睿的这篇文章时,我父亲临终前的一幕浮现在眼前。

我父亲得的也是胰腺癌,和美国的查理医生不同的是,父亲遭受了查理躲开的所有折磨,包括两次手术,化疗,放疗,吃药,在医院里住了半年多。虽然中美医疗制度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这个问题上居然惊人的相似!这让我又想起了三年前去世的岳父,他老人家临终前的唯一愿望就是:“我要回家!” 可当时做儿女的,却想尽一切努力在所不惜地要治好老人的病(肾衰竭)!

‍‍其实医生和家属的“尽一切努力”,可能含义完全不一样。于是乎,噩梦开始,痛苦加剧,周而复始。无论人民币还是美元,就好像流入了下水道一样,头也不回哗哗而去。肯•穆尤睿医生说,他以前曾经为临终病人做过几百例人工呼吸抢救,只有一例被救回,那还是一位患高压性气胸但没有心脏病的人。

毋庸置疑,医生是无辜的,他们要尽职,他们面对哭哭啼啼的亲属们被迫努力抢救,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努力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如果遇到财迷心窍的医生,那就更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了!还有些医生因为担心被家属投诉,甚至惹上官司和麻烦,干脆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而压垮肯•穆尤睿医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当他按照一位病人的遗嘱在最后时刻帮他拔掉所有的抢救管道时,肯居然被一位护士举报犯了杀人罪。所幸逝者生前的遗嘱帮了大忙,不然肯•穆尤睿坐牢是完全可能的。肯•穆尤睿为他的临终病人减少了痛苦,也为美国的医疗保险免除了至少50万美元的浪费,可他却因此差一点锒铛入狱。这是制度的荒唐!‍‍‍

我的观点是,这一切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建议大家,尤其是老年人在健康的时候,就要与家人就这些问题详谈,交待清楚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我们既不能讳疾而忌医,同时也不要讳死而忌谈。

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反思:我该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

一口气读完《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 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How Doctors Die?- It’s Not like the Rest of Us, But It Should Be!》以后,结合我父母的临终经历。我马上打电话给正在南京老岳母病床前守候的太太:“不要再抢救了,让老人家安静地离开吧!”

这个建议没有受阻,他们兄妹最后也达成了放弃抢救老母亲的一致意见。

虽然我那享年93岁高龄的岳母大人没有如愿地在自己家中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但她少遭了一茬罪。肯•穆尤睿医生的这篇文章让我受到了震撼和教育,不管别人怎么想,如何做,我先把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写下来。将来若是神智清楚时,算作自己的座右铭;如果神智不清楚的话,就算作遗嘱好了。

想到这儿,我认真地写下了以下“处方”,并逐条在电话里念给肯尼斯•库珀博士听。听完以后,库珀博士很认真地说:“好,Wilson,一字不改,这就是今天的库珀处方!”

1.人终有一死,不要忌讳讨论临终关怀和死亡方式的选择。不但要和医生谈,也要和亲人交流,得到他们的尊重和支持。

2.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自己的亲人,多回忆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有来得及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3.遇到天灾人祸,突然丧失了意志力,而医生已经回天乏术的时候,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不是为了省钱,实在是为了少遭罪,也减少对亲人们的折磨。

4.没有生病的时候,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多陪陪妻子或丈夫,多和孩子聚一聚。工作做不完,钱也赚不完。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一个人在临终前后悔说在办公室里呆的时间太短,恰恰相反,他们都后悔没有多陪陪自己的骨肉至亲。本文转载自微信:朱为众纵横中美 ID: betweenchinaandusa)
 
 
     

 
 
   晚上收到一条同学发来的微信,“孩子的二伯昨晚走了……”这是预料之中的事。脑出血70多毫升,脑疝,三次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去大骨瓣,肺部感染……几天来,同学不间断地发给我他这位亲戚最新的病情进展和复查的头CT结果,问我还有没有希望。“其实你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只是不忍心说,对吧?”同学问。是的。上述的情况哪怕只是其中的一种都够造成致命的打击,何况并存。但是,他毕竟只有50岁。对于一个年富力强的生命、一个家里的顶梁柱,我能说“算了,别治了”吗?我只是在家属准备不惜重金叫SOS把他运送到北京治疗的时候,告诉他们“路上出现意外的风险太高,脑出血的治疗原则是有共识的”。疾病总是在和生命挑战和较量。有人在退场时选择华丽的谢幕,有人选择鏖战到油尽灯枯。如果真的可以选择的话,我愿意选择前者。
 
    另外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去年走的。生前,老人家因慢性病、虚弱、反复肺部感染,隔三差五地住院。走之前,医生准备给他上呼吸机,他觉得难挨过这关,就跟儿子说:我想回家。同学跟我商量,想满足他父亲的愿望,但又怕在离开医院的途中有危险。我认为他在胡闹,但还是帮他联系了一个有临终关怀病房的医院,名义上是让他父亲回家,实际上是从A医院去B医院。同学的父亲很欣慰地离开了医院,“回家”了。到了B医院后,人已经不行了,没能成功抢救过来。但是同学说,在车上,父亲的眼神很安详、神情很满足。他一点儿也不后悔。我开始怀疑,让病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延续生命,和满足病人最后的愿望、让他无憾地离去,哪一个更像是胡闹?哪一个更让人不后悔?
 
   医学的宗旨是治病救人。但是,并非疾病都可治,并非人命总能救。对于不能治的病、不能救的命,是否可以退而求其次,减少他们生命中的痛苦,让他们带着完成心愿的满足安详离去?现代医学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可以推迟死亡的到来,降低死亡率。但有时,我们其实只是在延长无意义的生命。
 
    还记得第一次送大舅进ICU的时候,我站在护士站,无意中看到了监视器。那是让我难忘的一瞥——几个小格子集中在同一个屏幕上,每个格子里是一张床位。床上仰卧着的患者身上盖着被单,长短不等的管线和身边的机器相连。第一眼看上去,每个人竟然是一样的,只有床位号标示着他们的不同……  
 
    我也看过病房里因意识障碍而长期卧床的病人,护工熟练而到位地给他们翻身、拍背。空掌叩击的拍背动作是有效的,能够降低肺部感染的几率。有几次在查房的时候,我帮患者把下滑的被单拉上去盖住下身……  
 
    在大学上的第一节解剖课上,老师让我记住了一件事:尊重大体老师。每一具尸体,无论生前是什么人,当他(她)躺在解剖台上的时候,是在用自己的身体传授给我们知识。因此,在解剖室要保持安静,不可以嬉笑打闹,上完课要把身体盖好……有时,我会猜测他(她)生前的情况,躺在这里的估计都是有故事的人。故事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是一个自己的同类,尊重他(她),就是尊重自己。
 
   对尸体尚且如此,何况对一个活着的人!  
  
    尊重他(她)的生前心愿、尊重他(她)的身体,给他(她)作为一个人应得的所有尊重和礼遇,包括助他(她)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每一个人最终都会按照家人的意愿或自己生前的预嘱完成这一段过程,但一个安详离去的表情,大概是我能想象的生命之花所绽放的最后的美丽。  (作者 王含  单位:北京协和医院)




            



 
有因缘去福利院看望了那里的老人。

 
大家都要老,但是,心里却不容易生出自己将来也会老的认知来。通常就会觉得,老人是老人,而我离老还很远,好像我是不会老的。

 
也许是在寺里用功久了,渐渐也能体会到一些自己也会老去的事实。

 
老去,其实很残酷,年轻时,不管自己多高的地位,多么风光,多少的财富,人一老,就都蔫了。现在有些福利院物质条件都不错,饮食、安全、医疗各方面都很好,但是,隐隐地还是有更深刻的悲伤。

 
我见过一个老人,住在一个很好的福利院里,我去的时候,他正坐在电脑前搜索着门户网站的新闻,见到我,很认真地说,这里一切都好,什么都好,就是在等死。

 
还有更加不幸的老人,他们的肉体还活着,但是意识却不行了,我只能用“意识不行了”这个词,否则,便不知道如何表达。

 
他们躺在床上,接受着很好的护理,每半个小时就要翻一下身,以免长褥疮,我见多最长的,已经躺了九年。

 
呼吸还有,意识不够清醒,有微弱的反应。我不知道,老人在想什么,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还有一位是曾经比较有权势的人,如今也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有微弱的意识,需要很复杂和高规格的护理。人,已经骨瘦如柴,躺在那里的人,很容易让人想到尸体,只是还有一口气。

 
他旁边还有一位,年轻时也不一般,现在一样不能动了,靠别人照顾,手里还攥着一坨卫生纸,那是为了防止他自己的手指甲掐伤自己的手心而特意塞的。

 
老人半张着嘴,微闭着眼睛。能感受到死亡随时都会到来。

 
一般人不太有机会见到这样的情景。生命要落幕的时候,就是这样。不管我们有多么的不情愿。

 
我在医院里见过很瘦很瘦的人,无法想象,人可以瘦到那样,骨瘦如柴,真的很形象。之前,我都不太敢正视。感到很恐怖。

 
物质条件差一点的,就是环境比较脏,一位长期做慈善的居士告诉我,她们一直帮助农村留守的孤困老人,屋里实在是脏,如垃圾堆一样。

 
我没有亲眼见过。但可以想象的到。这些居士们很了不起,亲手帮老人们收拾了房间,清理垃圾,粉刷墙壁,购置床铺,留下必备的生活物资。

 
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信仰,我们可以不再害怕死亡,我们可以认识和了解生命的真相。

 
在养老院,我见过没有卧床的老人,有的满脸愁云,有的很光彩、很慈祥,有的充满了疑惑,有的是无奈、纠结,也有面带怒气、怨气等等。其实,看面目,还是觉得愁苦的占大多数,有的来自过往生活的苦难,也有来自对衰老、死亡的恐惧和未知。

 
不管如何,总是要结束了。这一生。

 
我开始确凿地相信,真的有三宝的加持力,真的。作为一个出家人,走到这些老人们的面前,我看到那些慈祥的老人会变得更加慈祥,疑惑、怒气、怨气开始慢慢瓦解,彼此的目光开始温和,开始充满信任,有的人会有泪水。他们真心的接受出家人的每一个问候和祝福,真心地接受哪怕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礼物。真诚地接受你念出的那句:“阿弥陀佛”。

 
我完全相信,三宝的功德,是真实的。

 
并不完全在于语言,也不完全在于你带去多少物质的帮助,仅仅是因为,一个出家人,就有这样的力量。
也许,这种信任和祥和并不能保持太久,毕竟衰老的痛苦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交流确实是一个好的开始,善根好的,可能从此就打开了一扇觉悟的门;善根不够的,至少也是一个很好的机缘。

 
生命,如果没有佛法,不知道该如何面对那些无法预知的苦难。

 
师父也会让我去参加一些养老院组织的活动,目睹和耳闻了很多暮年的故事。有一位年轻时声名显赫、风流倜傥的达人,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时候,是那样的无奈、悲伤和绝望,万幸的是遇到了佛法,老人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通过念佛,平静而从容地接受了死亡,很豁达,很潇洒。

 
我可能理解了古来出家人为什么豁出命去弘法。

 
因为生命需要。光靠物质是肯定不行的,还得需要正信的精神力量。有条件和因缘的,真的是要修行。不然,以后怎么办呢?

 
衰老,是无法逃避的苦难。老话说,人老是个宝。还是要看是什么人老,我见过有的老人,人老了,身体需要照顾,一般世间的善人都可以做到。但是,摊上一个老人整天骂人,还打人,这个就不太好办了。哪里找到那么多心宽似海的世间人来照顾他们呢?

 
师父跟我们讲过,出家人老了真的就是宝,越老越是宝,哪个庙有个八、九十岁的老和尚,就是镇寺之宝了,一百岁的,那更是宝上加宝了。而且,就我的观察,非常多的出家人越老越清醒,越老越有修为,越老越明白。

 

 

 

 

来源网路

路过
24

鲜花
2

握手

雷人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我也爱药学 2015-10-30 05:21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选择治疗的所谓绝症病人    为我们的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让我们医生能探索不同的治疗方案,    可以用在其他    不可预知的病人身上   尝试者与被尝试者同样受到尊重。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