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临药网 返回首页

呱呱的个人空间 http://www.clinphar.cn/?18583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医生自白:我也曾为母艰难求医

热度 16已有 663 次阅读2014-3-7 14:30 | 医护人员, 医患关系




作为一名医生多次想谈谈医患关系这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一次次拿起的笔却又放下。因为无力。

2014年2月,一个对于医疗圈而言血雨腥风的月份,我却再也无法沉默。齐齐哈尔医生被活活打死,河北保定医生遭割喉,邯郸骨科护士被打的头破血流,浙医二院门诊怀孕护士被打的先兆流产。前几日,广东卫视制片人、主持人王牧笛,一名拥有三十七万微博粉丝的公众人物,因其女友输液,穿刺四次才成功竟在微博吐槽也想砍人!虽然王牧笛两次致歉,我仍感震惊和痛心。医患关系到底怎么了?作为一名医生,也曾经是患者家属,我无数次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前行?医疗体制改革到底该走向何方?

这几年医患之间交恶事件频频发生,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听。从常见的打骂闹,到近几年的恶性杀医事件,一次又一次把本已紧张、脆弱不堪的医患矛盾升级并推向顶峰,引发了医患关系大讨论。医护人员的委屈愤慨之声不绝于耳,但人们的回应却让人有点失望。一些网络调查显示,许多人不但没给予伤者、逝者应有的同情和关怀,而且“打得好!活该!”这样的声音不在少数。这种反常现象也着实令人心寒。

我曾体会过作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不易。三年前母亲查出肿瘤,我和家人心如刀绞,下定决心给母亲找一流的专家诊治,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求医过程。首先打听某家三甲医院这种手术谁做的最好,然后挂了此专家的特需门诊,却被告知床位紧张,可能需要等一至两周左右。其实,如果母亲在地方诊治基本不用等待,公费医疗报销比例也很高,但考虑到母亲身体情况,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决定在这家全国比较有名的肿瘤医院等待治疗。

先完成院前检查,因为床位紧,这些只能在入院前做完,也就是说,整套检查的开销需要全部自费。大部分检查都需要预约,而且部分检查所约时间不是同一天,还需要等待病理报告,花了十几天才搞定全部,住进医院。我们相对好些,在北京有家,有地方住。倘若是外地人来看病,肯定需要在医院周围的旅店住小半个月,确实不易。我母亲做完手术在医院住了一周多,因为床位紧张,被要求出院到门诊进行放化疗,不然只能到本医院的挂靠医院或者回地方医院继续治疗。虽然在这家肿瘤医院门诊继续进行放化疗,几万费用只能自己出,但我认了,因为我还是想让母亲得到最好的治疗。因为自己工作忙,不好请假,院前检查和术后陪床,以及出院后到门诊放化疗基本是爱人陪着,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可想而知。

母亲治疗结束回老家后,爱人不禁感慨:“你以后一定得对病人体贴点,老百姓在大医院治个病真不容易啊!”确实,有的病人费尽千辛万苦来大医院求医问药,花费不菲,再碰上比如治疗效果不好或服务态度不够热情、家境贫困压力大、发生纠纷后没有好的解决渠道等特殊事件,都是激化矛盾的导火索。

但作为一名医生,我也深知医务工作者的不易。拿我自己来讲,我是一名心血管介入医生,主要工作就是为冠心病患者安放支架恢复血管的通畅,解除病痛。由于是在放射线下操作,必须穿上几十斤重的铅衣做辐射防护。介入医生实际上是,拿自己的命来延长患者的生命。手术日早上八点就来到导管室,背负几十斤重的铅衣工作一天,到晚上九、十点钟下班是家常便饭,中午十几分钟吃份简单的手术餐。碰上复杂的介入手术,一站就是3个多小时,机器都会累到过热而连连报警。术后有时往家走的路上,整个人感觉都发飘。回到家,爱人看着我苍白的脸还有略显浮肿的腿,总是很担心,因为我们手术时虽然穿着遮挡的铅衣,但依然会接受一定程度的辐射,她很担忧我的身体出问题,经常唠叨,“要不别干了,你身体垮了,我和儿子咋办?”我只好回她,“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工作。

”就像突然猝死的武警总院心外科主任王奇,许多网友不解地问,“王主任本身就是心血管的专家,难道他不懂预防吗?”身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时你没法不拼命,病人和工作在推着你向前走。王奇面对那么多需要他的病人,在一台台手术中忙碌着,他停不下来,他懂,但无法停下。

现在,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护士,基本都在超负荷工作。加班是常态,碰到急重症忙一晚也是常事。很多医生想上厕所也都经常憋着,他们也知道这样对健康不好,但又有什么办法?甚至有医生出门诊为了避免上厕所耽误看病,水都不敢喝。而我身边的护士姐妹们,也非常辛苦,常年做着单调琐碎的工作,忙时把腿都要跑断了。每隔几天一个夜班,当大多数人在酣睡,她们却在巡视病房,做治疗工作。可竟然有人会因为护士巡视打扰了他,就大大出手,这名护士,还是一名孕妇。

如今,在中国,医生已成一个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职业,是癌症和猝死的高发人群。当地震、非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传染病出现,医护人员总是冲在第一线;节假日,当大家都在放假游玩和聚会时,许多医务工作者还在医院和疾病死神战斗;大年三十,全家团圆,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时,白衣战士们还在坚守值班。我曾连续两年春节值班,每年也只有春节才能回山东老家看望一下年迈的父母,自己虽无怨,可家人经常唠叨,内心实在有愧。

我父亲是60年代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一直在老家那个小城从医到90年代退休,未发生一次医疗纠纷,未遇到过一次医闹。印象中那时医患关系那样美好,救治过的很多患者与我父亲成为挚友,关系保持至今。在父亲影响下,怀着治病救人理想和对医患关系美好憧憬,走上学医之路,没想到见证的却是医患信任的一点点碎裂,直到现在近于崩盘。

医患关系发展到现在,已不是抱怨就能解决问题的。只有政府有所作为,加大在医疗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力发展基层社区服务;加大医疗健康科普宣教,以预防为主,降低医疗信息的不对称,为医患共同决策做好准备。

同时需要为病人建立有效畅通的医患纠纷解决渠道。唯有此,才能更好地缓和医患日渐加深的矛盾。

其实,大部分患者和家属都是通情达理的,绝大多数医生也都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矛盾永远都会存在,只是我们要以理性的方式来解决。在医患冲突中没有赢家,医患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每个医生都希望把病人医好,病人痊愈是最激励医生,让医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但是,医学有其局限性,医生不是万能的。要尊重有一部分疾病医生也无能为力这个客观事实。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治疗效果也会有差异。因此,医患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多一些耐心和体谅。

正如美国医生特鲁多墓碑上镌刻的,永存于世的行医座右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医疗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

1

路过
14

鲜花
1

握手

雷人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6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