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临药网 返回首页

冯玄的个人空间 http://www.clinphar.cn/?1083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钟南山回顾非典十年:社会对医生仍有偏见

热度 7已有 824 次阅读2013-2-26 16:23 |个人分类:专业经验| 医生, 钟南山

    来源:南方日报  2013-02-25 

最遗憾:社会对医生仍有偏见,两次谈话被删节

谈争议:很多职务非自己想当,真话不等于真理

后遗症:广东股骨头坏死发病率只有2.4%,赞成设立患者关怀基金

新心愿:建立广东呼吸中心,孙子能延续医学道路

核心提示

非典十年,钟南山是无法绕开的标志性人物

从全国两会上为民鼓呼的炮手南山,到最近在中央电视台发表灰霾比非典更可怕,谁都逃不掉的刺耳直言,今年77岁的钟南山依然活跃在时代的最前沿和媒体的聚光灯下。但在这些光环背后,钟南山承受了多少压力和误解?回顾他人生中最辉煌的这十年,敢说真话的钟院士又有什么未曾说出的心里话?

蛇年正月初七的傍晚,钟南山在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办公楼里,接受了南方日报的独家专访,首度向媒体公开他在非典时期失踪38小时、病倒休息8天等隐秘往事。

很多人看到他的犀利和执着,却鲜知他的宽厚。在采访中,对于当年非典病原体之争,对于曾把发烧的他拒之门外的医院,他都不愿意再提起,我们要向前看,不要揭伤疤

谈病倒的8天,谈遭遇的争议,谈父亲的鞭策,还有未来十年的梦,说到动情时,他的眼眶都红了,不时揉揉额头。

这个卸下光环的钟南山,也许不那么坚强伟大,但更加真实,更加值得尊敬。

失踪38小时:连夜赴香港平息风波

南方日报:据近年出版的《钟南山传》披露,抗击非典期间,您曾失踪”38小时,家人联系不上。这恐怕是最累的吧?过去十年了,这段往事现在可以谈谈了?

钟南山:那是一场虚惊。那天晚上我从上海开会回来,一下飞机就被专车接到广东迎宾馆开会。原来,有消息说香港大学微生物学专家、我的学生管轶,明天有可能要公布非典病原很可能是禽流感,而病毒标本是我提供的。当时急着要搞清楚病原是什么,而广东的实验室水平还比较弱,香港检测能力强,所以我找了管轶和郑伯健这两位专家帮忙。我们还签订了一份协议,假如有一方发现了病原体,必须共同协商,而且要通过中国卫生部的同意才能发布。我把这份协议拿了出来。

为了解情况,当天晚上,我就乘坐两地车去了香港。我们凌晨3点出发,到香港的时候是清晨6点多,为了不打扰他们休息,我一直在管轶楼下等到8点半,才打电话给他。他很意外,说你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说好了有结果必须向卫生部报告,等卫生部同意才公布出来,现在还在研究病原呢!我请他和郑伯健陪我回到广州把情况说清楚,于是又乘坐两地车回来,平息了一场可能的风波

当时为了保密,家里人都联系不上我,后来证明是虚惊一场。回头看,我觉得这种粤港合作对重大传染病进行攻关是必须的,也是意义重大的。

在家养病8天:5天后肺部阴影消失

南方日报:这件事之后您就发烧了,在家休息了8天,这也曾是秘密,现在可否谈谈?

钟南山:当时我左上肺有肺炎,全身没力,还在发烧,我首先考虑自己会不会得了非典,但担心影响医护人员的士气,我不能在自己的医院住院,也不能对外说。后来,我在家休息,由医护人员上门打吊瓶,由于没有地方挂吊瓶,在我家走廊门框上钉了个钉子,我爱人至今仍不愿意拔掉。这可以说是我最艰难的时候,但我爱人一直照顾我,一句话都没说。好在5天后拍片子,肺部的阴影消失了!我又在家休息了3天后回到医院。今年是十周年,我很感慨,我们医院把全院得过非典的医护人员都请来吃年饭。

南方日报:很多人只看到您的光环,不知道这些艰苦,您是拿命来赌,喊出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钟南山: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左胸很疼,很虚弱,拿个碗都会往下掉。但一直有个信念,就是不能出事!

我回到医院后,大家对我很支持。我对时任院长叶广春说,现在呼研所碰到枪口上了,敢不敢把别的医院的病人接过来?如果做得好,医院形象大大提升,如果做不好,可能连一般的病人也不敢来看病了。他想了半天,回答说:干吧!

非典会否重来:病毒或长期存在

南方日报:最近贵州报告禽流感死亡病例、英国发现新SARS病毒,大家都很关注,非典会不会重来?当年来无影去无踪,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一种说法是非典病毒可能是在实验室里偶然混合产生,再传播到人类和自然界?

钟南山:这只是一种假说。我们一直没停止过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在非典过后就曾对广东的部分人群血清进行检测,发现有少数人对SARS病毒抗体呈现弱阳性。他们不是原来登记在册的非典患者,弱阳性说明他们可能原来不知不觉感染了SARS病毒,又不知不觉自愈了。这说明非典病毒在2003年前就可能存在人群中,有点像EB病毒、疱疹病毒一样,只是变异较少、毒性较弱。

病毒的未知数太多。非典、人禽流感分别在2003年、1997年才发现,但我估计以前可能就有,只是过去人们得了严重感冒、严重肺炎,治疗不好死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到后来我们才开始关注。所以,SARS会不会长期存在,我觉得,有这个可能。

南方日报: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

钟南山:是的。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有人批评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反应过度。当时,对甲流最警惕的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为什么?因为我们受非典影响最大,知道一旦流行对政治经济都可能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没经历过的人不能体会的。后来甲流疫情趋稳,是不是我们的积极措施就错了?我不这么认为。对每个可能出现的传染病,我们都要进行积极预防。现在我们有较好的传染病监测系统,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肯定不会像当年遇到SARS那样了。

十年心路

讲真话:真话起码是心里话

南方日报:从当年的非典到2009年的甲流,再到目前的灰霾,转眼十年,一个个重大公共事件让您始终站在聚光灯下。一出现涉及医疗和健康的大事件,老百姓和媒体就想听听钟南山怎么说。

钟南山:对灰霾的问题,中央电视台记者给我打电话,我在家里连线说了几句。对于这些关乎全民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我觉得我有必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让我欣慰的是,现在国家及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和解决这一污染问题,包括提高油品国标。

我很感谢公众和媒体对我的信任。在很多时候,我们专家的声音通过媒体放大,可以与民意互动,影响政府,推动社会进步。比如去年的PM2.5监测和公布问题,我们在全国两会上通过媒体呼吁了,广东珠三角率先动起来,后来全国各地也纷纷跟进,比原本2016年公布的计划大大超前。

我推崇讲真话,但真话不是真理,真话不一定是对的。但真话起码是心里话。任何一个群体,或者单位、家庭,如果都能够讲真话,一定会是和谐的群体。当然,讲真话要以事实为依据。特别是涉及到人体健康,要非常严肃地对待。

谈荣誉:应归于团队每一个人

南方日报:这十年来,您的声誉达到顶峰,特别是出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打破了卫生部部长兼任会长的惯例,今年又连任全国人大代表。但您也累坏了,做过一次心脏支架手术,听说手术前还写了遗嘱。

钟南山:事业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我只是年长几岁,当一个带头人,荣誉应该归于团队的每一个人。我现在的任务是多培养、多帮帮年轻人。

很多职务都是有关领导找我谈,让我当的。比如当中华医学会会长,当时没有先例,其实我不想干,因为当时我心脏有房颤,担心身体受不了,领导专门找我谈,甚至还让我直接去北京工作,不要在广州了,但我不同意,我的根在广东,我始终想当一名医生。

2007年做了一次心脏除颤手术,不能再打篮球。这场病让我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刻。我现在常说,事业是一个皮球,掉下去还能弹起来;但健康是一个玻璃球,一掉就碎了。

说遗憾:两次谈话被央视删节

南方日报:这十年有什么遗憾?

钟南山:我本人没有太多的遗憾。但公众、政府部门以至媒体对医务界的一些偏见没有改变,我觉得这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能非典一走,汶川地震一过去,医生就从白衣天使变成白衣狼。这个队伍是有害群之马,是存在问题,但大部分人是很辛苦地工作,很多问题是体制性问题,不能只怪他们。

2003年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采访我时,主持人王志说到对医务人员的看法,我说社会对医务人员是不公平的。有份报纸曾经这样登过,一个版面是描写医务人员如何抢救非典病人,另一版是说他们如何拿回扣,这就好像给你一块糖、再打你一巴掌。谈到这个问题我很激动,哭了。但真正播出的时候这段全部被删掉了。

还有最近中央电视台评选最美乡村医生,让我去颁奖,我说了一段话,大家都很敬仰这10个最美乡村医生,但别忘了,他们中有5个有重病,公众、社会是否应该对他们多关心?还有更多的乡村医生,不能光是歌颂,至于怎样帮他们就没下文了。在我看来,他们最需要的不单是敬重和爱戴,更重要的是实质性的支持。结果这段话在播出时全被删掉了。

对于这两次被删,我觉得遗憾。媒体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年全国两会,我会继续关注基层医生待遇和灰霾、青少年体质、食品安全等问题,现在还在搜集意见。

反思与梦

非典遗产:最大改变是更关注民生

南方日报:您认为,非典对中国最大的改变是什么?非典遗产中有哪些最值得我们铭记?

钟南山:最大的改变,是更关注民生。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民生涵盖教育、健康、住房、科技等各个领域。非典启发了我们,不仅要先让少部分人富起来,最终还是要带动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这句话,现在做了前半句,后半句还要进一步努力实现。

我们对民生关注还做得不太够,包括对医疗和环保的投入。非典只是突发性传染病,但我们遇到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实有很多。百姓健康不仅与个人生活方式、心理平衡、运动、饮食等有关,还与绿色环境有关,包括空气、水、食物等,样样都值得我们关注。如果等到像洛杉矶和伦敦早年那样,出现毒气,每天很多人死于环境恶化,那就不堪设想了。

十年新计:心愿是建立广东呼吸中心

南方日报:十年过去了,从非典到灰霾,又来了个呼吸系统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警钟。您的身体还很好,展望下个十年,有什么心愿和计划?

钟南山: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把广东呼吸中心建立起来。我们的呼研所专业已经连续3年在全国排第一了,希望能利用这个龙头地位,做好研究而不是扩大病床数量。

现在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为什么要比心血管等疾病落后?因为这种疾病往往早期没有症状,不容易被重视,如果出现明显症状,就来不及了,就像肺癌、慢阻肺等。应该像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在还没出现症状时就开始注意和治疗。我希望与加拿大、日本、丹麦等很多出名的研究所合作,在广东打造国际先进的呼吸中心,一个产学研结合的、临床和基础结合的、具有转化医学特色的中心。这个中心要做的事有三大方面,包括疑难病治疗,全国高级人才培训以及科学研究。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呼吸科医生的心愿。

世家期望:希望孙子继续学医

南方日报:您的父亲钟世藩教授是中山医学院著名的八大金刚(八位一级教授)之一,您可谓出身医学世家,但由于文革影响,下过乡、当过锅炉工,直到43岁才出国留学,可谓大器晚成。十年前的清明节,是抗击非典最艰难的时期,您给父母扫墓,转眼十年过去了,又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钟南山:父亲是我一生做人从医的榜样,他的鞭策是我这些年很大的压力,也是动力。我现在还会想起父亲晚年捂着一只眼睛伏案写书的情景,他还担心我事业无成,不时问一句:你今年几岁了?不年轻啦。父亲很少表扬我,唯一一次就是我在英国留学时,导师给大使馆写信肯定我的工作。父亲写信表扬我说,你确实证明了中国人并不是不行的。他特别不喜欢我做行政。他1987年去世,我1996年评上了院士,晚了几年,很遗憾他没看到。

2003年清明节,我站在他们墓前祷告说: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教诲,不违背良知、不说假话!现在我的儿子也是当医生,最大的孙子16岁,他有意向学医,希望他把这个想法延续下去。


路过
6

鲜花

握手

雷人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衢点侠 2013-2-27 10:23
钟院士是名人呢,子承父业,甚至孙子也是传承。可是其他人可不是这样想和做的。看看现在在读医学院的,顶尖的人才有几个,好的医学院要靠调剂才能揽到学生。社会的偏见和过激行为更令人心寒。真为我们的将来担心,好学生都不来学医了,我们老了还能碰到像钟老院士那样的医生吗?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